曹豳(bīn)(1170-1249)字西士,號東畝,一作東猷,溫州瑞安(今屬浙江 )人。嘉泰二年(1202)進士。授安吉州教授,調重慶府司法參軍,改知建昌。紹定六年(1233 ),擢秘書丞 ,兼倉部郎官。端平元年(1234 ),除浙西提舉常平,移浙東提點刑獄。嘉熙初,召為左司諫。與王萬、郭磊卿、徐清叟俱負直聲,時號“嘉熙四諫”。嘉熙三年(1239),知福州,以禮部侍郎召,為臺臣所沮,遂守寶章閣待制致仕。淳祐九年卒,年八十,謚文恭 。劉克莊為撰神道碑(《后村先生大全集》卷一四四),《宋史》附《曹叔遠傳》?!度?a href='http://www.seventh-son.cn/gushici/songcisanbaishou/' target='_blank'>宋詞》輯其詞二首。
曹豳(1170—1249)字西士,又字潛夫,號東畝,一作東猷,南宋瑞安曹村(今屬浙江)人。早年家道貧窮,少從樂清錢文子學。嘉泰二年(1202)進士,歷官至浙東提點刑獄,召為左司諫,以寶章閣待制致仕。此后為仕四十余年,沉沉浮浮,留給歷史的始終是一位為官清正、正直敢言的愛國詩人。
清廉為官
曹豳為官四十余年,清正為本,始終勤政為民。他在任重慶府司法參軍時,郡守度正欣賞他的人品和才學,正要推薦他升職時,他推辭道:“章司錄母老,請讓其先。”度正為他的為人而敬嘆。他在知建昌縣時,尊老禮士,修復故尚書李常山的房子,興建齋舍給諸生居住。他為任浙西提舉常平時,關心百姓,重教興學,面陳“和糴折納”之弊。
直諫著稱
曹豳以直諫而著稱。他為左司諫時,針對當時朝政腐敗,議和聲囂,他上疏言朝廷戰和之策自相矛盾,極論權臣史嵩之求和誤國,參劾投降派史彌遠的心腹參知政事余天錫、李鳴復之過。忤旨,遷起居郎。被參的余天錫向皇上請求復曹豳原職說:“曹豳老成之望,直諒多聞。置之近班,可以正乃辟,可以儀有位,欲望委曲留行,使釋然無疑,安于就職,則陛下既服好賢之美,而微臣亦免妨賢之丑。”李鳴復亦請留豳云:“杜范、唐璘、曹豳、趙涯皆嘗論臣者,臺諫言事緲也。言之無罪,聞者足戒,四臣之有言于陛下,臣之藥石也。欲望圣慈特出,宸斷于范、于璘,召而再使之來,于豳、于涯留而勿使之去,各修職業,共濟事功,開大公至正之門,去分朋植黨之患,特在陛下一轉移間耳。”可見曹豳直諫之聲。后來他還上書七道,進古詩以寓規正。
愛國詩詞
曹豳還是南宋后期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。他的勤政、直諫源于他滿腔報國情懷,這在他的詩詞中得到充分的體現。當時外敵頻頻入侵,而南宋統治集團卻偏安江南,曹豳與其它愛國志士和廣大人民一道,強烈要求收復中原,統一中國。端平元年,抗金名將趙葵授兵部尚書、京河制置使、知應天府南京留守兼淮東制置使,打算收復三京(東京開封、西京洛陽、南京應天府)。在出征餞送會上,曹豳賦《詠緣竿伎》詩云:“又被鑼聲送上竿,者番難似舊時難。勸君著腳須教穩,多少旁人冷眼看。”他知道這次出師所面對的敵人,是比金兵更加強大的蒙古兵,他以強烈的愛國之心告誡趙葵謹慎用兵,不可輕敵,以防投降派伺機反撲。結果不幸被他言中,趙葵急于求戰,而糧運不繼,又被蒙古兵決黃河以灌,兵敗而還。曹豳在《西河——和王潛齋韻》詞中為山河破碎而悲憤填膺:“今日事,何人弄得如此?漫漫白骨蔽川原,恨何日已!關河萬里寂無煙,月明空照蘆葦。”他痛恨求和誤國,為祖國前途而憂慮:“漫哀痛,無及矣。無情莫問江水,西風落日慘新亭,幾人墮淚。戰和何者是良等?扶危但看天意。”在《辭職至短蒼嶺》詩中,他以韓愈貶官潮州自比,悲憤地寫道:“老去那能作諫臣,圣恩寬大許抽身。今朝嶺上沖風雪,猶勝藍關策馬人。”
才華表現
曹豳才華出眾,著有奏議、講義20卷,詩歌、雜句60卷,劉克莊曾序《曹東畎集》,可惜大多散佚,現僅存文1篇、詩11首,詞2首。他的詩詞風格樸實粗獷。宋坦齋曾問曹豳:“君生在永嘉,為什么詩學江西流派?”豳答道:“興致所到,何拘江浙?”坦齋又問:“難道永嘉四靈(徐璣、徐照、翁卷、趙師秀)的詩就不值得學嗎?”豳曰:“四靈詩如啖玉腴,雖爽不飽,江西詩如百寶頭羹,充口適腹”(陳世崇《隋隱漫錄》卷五》。當時著名詩人莆田劉克莊稱贊他的詩:“古風調?,流麗得元(?。?、白(居易)之意;律詩精切、帖要拍姚(合)、賈(島)之肩。非若小家數然。”并作詩曰:“曹侯書滿腹,非以劍防身。馬上檄猶速,橐中詩不貧。虜情工變詐,時論主和親。旗鼓何時建,方知國有人。”他的詞《西河——和王潛齋韻》憂國憂民,慷慨激昂,既錄于宋代《中興以來絕妙詞選》,又入選《全宋詞》、《唐宋詞選》、《宋詞紀事》,在宋代詞家如林、詞作近2萬首的盛況下,是難能可貴的。他的入選《千家詩》詩作《春暮》:“門外無人問落花,綠陰冉冉遍天涯。林鶯啼到無聲處,青草池塘獨聽蛙。”更是清新自然,膾炙人口。
《宋史·本傳》稱其為“與王萬、郭磊卿、徐清臾俱負直聲,當時號‘嘉熙四諫’”。歷代《溫州府志》、《瑞安縣志》均為他立傳,明、清瑞安官府還將其與蔡敬則等一道列入圣廟內鄉賢祠供后人瞻仰。